
Art Exhibitions
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
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我之間與環境之諧和發展,此正是均衡科技文明與藝術
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整的肇始。

一窺桃花源的繽紛幻境-高堉銓Take a peek at the colorful fantasy world of Peach Blossom Garden-Yu Cyuan Gao
高堉銓1995出生於臺南,2022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曾於2021在臺中國璽藝術舉辦個展「我的宇宙」,在高堉銓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豐富多變的色彩,以及虛實並存的方式,營造出如幻境般的景象。

NY20+ 魔方計畫|藝術家 Eduardo Fonseca 《眼睛》EYE
眼睛是心靈之窗,會講故事,會展現個人性格和情緒。人們常常用一個人的眼睛去判斷一個人。對於Eduardo來說,他喜歡刻畫眼睛去表達他想表達的內容。在每個地方,他都會創作和眼睛相關的作品。
NY20-駐留計畫-Artist-residency-l-藝術家-Eduardo-Fonseca619-edited.png?resize=750%2C563&ssl=1)
NY20+ 駐留計畫 Artist residency l 藝術家 Eduardo Fonseca
Eduardo Fonseca於1984年生於巴西的Ponte Nova / MG,2009年畢業於米納斯吉拉斯州聯邦大學/巴西的繪畫專業,並於2013年在里斯本/葡萄牙大學的美術學院獲得繪畫碩士學位。在貝洛奧裏藏特,紐約,里斯本、巴黎和成都等不同地方創作了他的作品。

與自然理解、感知-張驊 Understanding and Perceiving with Nature-Zhang Hua
張驊,199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他的系列作品通常以自然景物的相互複合而成,將水、植物、花朵、山等如結晶般地「清晰」與流水般地「模糊」相互並置的形式出現。
尋根古蜀魂,復活神鳥鳳凰-游曉林 Seeking the roots of ancient Shu Soul,Reviving the phoenix phoenhix-You Xiaolin
遊曉林老師的第一次偶遇,是在濃園A區——濃園國際藝術村遊曉林老師工作室門前的一個小院子裏。我和小夥伴午間休憩,在那裏等待。
他坐在濃園,看周遭的世界-李帛 He sat in the garden and looked at the world around him- Li Shuai
李帛:“我是在2007年在廣東看了一個濃園的宣傳片,就留下個念想。在09年年底就回來看了一下。感覺很不錯,是一個能讓人安心繪畫創作的地方。”

重叠往復生成的世界-李浩 The world of overlapping and reciprocating generation,-Li Hao
李浩,1981年出生於台北,2012年畢業於法國巴黎E.F.E.T.高等攝影學院。作品常在歐洲與亞洲展出,包括了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英國倫敦薩默塞特宮、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歐洲攝影中心、日本清里美術館、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杭州浙江美術館……等。
中國的美術館像超市-歐濱 Art museums in China are like supermarkets
歐濱:美術館是超市?還是高級菜市場?大多數的中國美術館短期展覽太多,少有藝術作品的長期陳列。正在當下創作的藝術品更不知歸宿在哪裡?
在情緒中沉澱與成長-劉欣宜Precipitation and Growth in Emotions – Liu Xinyi
劉欣宜,1992年出生於臺北,2014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她延續她的專業,用雙手和堅持創作出一件件平靜、療愈人心的雕塑作品。
藝術田園上的園丁-謝榕蔚 The Gardener in the Art Field, Xie Rongwei
謝榕蔚,1991年出生於臺中,2014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曾任職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專案企劃。2017年毅然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創作,現為專職藝術工作者。2018至2020年,分別為勤美文創LAB及基隆雨都漫步駐村藝術家,並於2021年獲高雄獎入圍。目前,正於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就讀中。
世界不同面,交織而成的生成式藝術-吳哲宇 Generative Art Interwoven from Different Sides of the World – Wu Zheyu
劉嘉偉1984年就讀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劉嘉偉以前很想有個自己的工作室,但是條件不具備,但是現在實現了,從2011年開始就在濃園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生命中有許多的意想不到-江宥儀 There are many unexpected things in life – Jiang Youyi
江宥儀,她亦被稱為小江或John Yuyi ,1991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現在是一位視覺藝術家。自2014年以來,側重於科技和社交媒體的影響作為主題,以“臨時紋身”作為她的主要藝術形式,將人體作為她的個人畫布去創作。
對人性”惡”的思考-賴逸倫Thoughts on Human Nature and Evil – Lai Yilun
賴逸倫,陶藝藝術家。1991年出生,2010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2019年獲得第四屆臺灣青年陶藝獎暨雙年展首獎,以及入選臺灣陶藝獎。
抹去,重來,再抹去,再重來-劉嘉偉Erase, start again, erase again, start again – Liu Jiawei
劉嘉偉1984年就讀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劉嘉偉以前很想有個自己的工作室,但是條件不具備,但是現在實現了,從2011年開始就在濃園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做夢的女巫和藝術牧民的故事-大唐卓瑪 楊瑞洪 The Story of a Dreaming Witch and an Artistic Herdsman-Da Tang Zhuoma Yang Ruihong
採訪大唐卓瑪和楊瑞洪夫婦是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的。一次是在天藝村的天藝堂。他們夫婦和女兒一起來的。

穿越未來,回望現在-張騰遠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looking back at the present-Zhang Yuan
張騰遠,198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目前在台北生活與創作,自2008年獲得高學獎首獎後,便踏上了職業藝術家的旅程。使用的媒材包括平面繪畫,動畫裝置和雕塑。

東方禪意的田園-袁順渝 Oriental Zen Pastoral-Yuan Shunyu
袁順渝學畫時受俄羅斯影響,一直留存俄羅斯情結,受影響最大的是風景畫家列維坦.庫因之,從那時至今仍如斯,不單是因為技法,還有情懷。八十年代後才逐漸瞭解到更多畫家,喜歡上了日本的東山魁夷,純粹、沈靜,可以觸摸到心靈。

不同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劉鋼林 People at different levels may have difficulty communicating – Liu Ganglin
劉剛林老師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在濃園裡,他是最愛幫助別人的藝術家之一。因為他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在收穫快樂。他曾經有過富足的過去,從事藝術設計行業碩果累累,在深圳的富人區生活。

雕塑是我的宿命-王永正 Sculpture is my destiny-Wang Yongzheng
王永正在同齡人中是幸運的。因為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了雕塑是他的愛好,也成為了他的宿命。他要以此為生,也要在雕塑的這條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本想當個廚子,卻被活生生逼成“詩和遠方”-龔乙修 I wanted to be a cook, but was forced to become “poetry and distance” – Gong Yixiu
龔乙修的喜地設計公司就開設在濃園。他說:“我本是想當個廚子,卻被活生生逼成了「詩和遠方」。”能自嘲的人通常活得更通透,更開心。

女藝術家成長圖鑒 齊建霞 A Guide to the Growth of Female Artists-QI Jianxia
清秀文雅女子的外形下,卻有寬大的胸懷。崇尚「韻」與「勢」,就是形容齊建霞女士書法的顯著特點。其書法作品厚而不滯,枯潤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