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第一座,
眷村古跡。”

四四南村興建於1948年,是臺灣第一座眷村,亦是第一座被保留下的眷村,現四四南村大部分已拆除,部分房舍另改建為「信義公民會館」。
“四四南村的形成 ”
上次的文章提到“臺灣的眷村”,作爲一種臺灣的特色社會形態之一,汎指過去抗戰時期大陸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
而這次我們將重點介紹臺灣的第一座眷村——四四南村。位於臺北的地標101附近,青草地、老榕樹和舊房屋與101融爲一景。
南村房舍與一般早期的眷村相同,主要以木材、竹籬、石灰及瓦片所建築而成,為一連棟式的平房,採「魚骨狀」的架構排列,共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三大建築群,甲字號位於莊敬路以西,乙字號位於莊敬路以東,丙字號則緊鄰乙字號東邊,並與信義國小相鄰。
早期村內無自來水設施、亦無廁所,僅能藉由村內的公共廁所解決方便問題,且各戶空間均不到10坪、巷道狹窄,生活條件極為不佳,直至1999年因火災而拆除時,多半仍維持50年前的模樣。

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志工隊長林玉提到:當年青島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家眷抵達基隆港,隨後遷往臺北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作停留。因場地有限,每戶只分得3.5平米的房間。家長就想辦法,蓋了一個小閣樓,小閣樓自己蓋的,小朋友就爬到上面睡覺,整排的房子,旁邊的邊間的有窗戶,中間的沒有窗戶怎麼辦呢?就在屋頂上開一個洞,然後放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把這個窗戶就頂起來,用一個棍子頂起來,然後窗戶就可以開,下雨的時候,就把它拉下來關,然後玻璃有透光,所以叫“開天窗”。
雖條件艱苦,但依然無法阻止居民們努力工作、享受生活,因在工作之餘的消遣,一道源於大陸的美食“五更腸旺”也成為如今臺灣的熱門小吃。


“新舊交融,
大都會下的眷村風光。”
四四南村除了保留舊眷村時期的模樣,在園區裡還有設置展演場、臺北眷村文物館、信義親子館等等的地方,讓遊客來到這裡散步之餘還能參觀昔日眷村生活的樣貌。

裡面部分房舍則改建為信義公民會館,作為舉辦活動及展演的開放空間,「好,丘 good cho’s」進駐C棟後,也帶來了在地文創商品展售、藝文展演,假日還有一些市集活動,讓人感受到豐富自在的生活氛圍。
和前幾篇文章提到的文創園、老房咖啡廳一樣,臺灣對於舊址及舊建築的保護和翻新、創新始終走在文創發展的前端。在這高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繼續保留著過去的一些優秀文化建築,與現代建築和文創品牌結合,在時代前進的同時,也不忘回頭等待和緊握過去的美好。
圖文/臺灣濃園及網絡整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