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 梅子山歌

“在勞動過程中,

誕生的傳統民歌。”

梅子山歌是一種流傳於梅子埡鎮為中心並遍及周邊山區的,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或群體娛樂中為了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歌腔舒展,旋律悠長的山地民歌。梅子山歌源於生產和生活,詠唱內容十分豐富,情感深濃篤厚,聲腔高吭激越,旋律跳蕩起伏,十分別致,形成一種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民歌特質。

“勞動與生活

梅子埡山歌始於何時,具體年代雖無可考,但據其產生機理,至晚應為“趕戀拓業”的明末清初。改革開放以來,梅子埡民眾豐富和發展了這一傳統音樂藝術,形成了新時期獨具特色的彭水民歌。

梅子山歌源自勞動與生活,又作用於勞動與生活。

其突出特點是以山野為歌唱場地。為使所唱聲腔傳送空間更遠,故將曲調提升高度,擴展音域,並加花增長時值。在加花部分填充號子襯詞,便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山歌號子,亦歌亦號。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

將梅子山歌不斷傳承。”

梅子山歌以號子為主,內容十分豐富,有黃板溜號、連八句號、花號、老鴉號、過山號、梭子號、呵呵號、九轉號、麼姨娘號、碾田號、吃茶號、回籠號、排號、下田大號、清風冷號、冷號、下山號、茶號、黃羊號子、紅羊號子、圍腰號子、歌郎號子、燒香號子等。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的高亢豪放,有的婉約抒情,在喊唱中宣洩情緒和傳達情感,富於鼓動性和感染力。

梅子山歌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屬於較原始的民間音樂,在地域文化與民族音樂的比較研究中,具有較強的取樣與存史的標本價值。它的山歌部分兼具山歌和號子的特點,屬於彭水較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也是重慶市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遺產。它廣泛滲入當地社會生活,成為各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有效載體,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梅子山歌與眾不同,特徵突出,為民族音樂創新與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源。

梅子山歌基本靠民眾自由傳承,由於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和受到泊來文化的強勢衝擊,甚至由於優秀民俗的嬗變,使梅子山歌的生存環境逐漸消失。加之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和青睞現代流行音樂,所以梅子山歌逐漸步入瀕危的險境。

圖文/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