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流動中,
凝聚時代的痕跡。”

眷村是指臺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機關及民間組織為軍人、警察、教職員、公務員及其眷屬興建或者配置宿舍所組成的村落。分佈於地區各處,大小各式聚落皆有,主要分佈在各區域的中心城市及重要設施附近,其中以臺北市內數量最多、分佈最密,眷戶數則以高雄市(含原高雄縣市)居冠。隨著時間演進,眷村已成為臺灣文化及歷史中重要的文化資產。
“保留生活痕跡,
賦予新的意義。”
眷村誕生於臺灣近代歷史中,形成了臺灣的特殊建築與居住形態,承載了祖祖輩輩許多人的記憶,如今,也成爲了現代人珍貴的文化資產。
如今,面對一些從過去存留下來的建築,政府都進行了很好的改造,成爲了人們的新型文化探索空間和文化集合空間。
然而眷村也不例外,保留著眷村原本的環境,包括曾經人們在眷村中生活的用品,衣物,飲食習慣,人物的故事等,將這些流動過人們生活痕跡的種種保留,保護其眷村文化,在其之上賦予新的空間意義,增進其餘現代社會的感情,進而也豐富了臺灣曾經的文化歷史與人文内涵。


臺北 — 四四南村
早年為眷村,由於住戶均為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廠工,因而得名「四四南村」。隨著社會變遷,眷村拆除改建成文教特區,並保留部份舊有的連棟式平房,讓人得以穿梭在小徑裡,遙想過去的眷村時光。裡面部分房舍改建為信義公民會館,作為舉辦活動及展演的開放空間,以顯現眷村遺址;在「好,丘 good cho’s」進駐C棟後,帶來了在地商品展售、藝文展演、輕食飲料等元素,假日廣場還有小農市集、手作與二手主題Simple Market,讓人感受到豐富自在的生活氣息,特殊的場域與氛圍,吸引許多新人來此拍婚紗。

桃園 — 馬祖新村
馬祖新村,是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眷村,該村雖非龍岡一帶第一個建成或戶數最多的眷村,卻因形制獨特而成為當地唯一獲得保存的眷村;經過桃園市政府規劃,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簡稱“馬村”。相較於其他的桃園眷村,馬祖新村是以「類博物館」的方式重新起步,從眷村文化的保存、活化及文創影視推廣等多重角度出發,成立了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除了透過電影節、眷村文化節等活動舉辦,更將馬祖新村的活動中心改建成「桃園光影電影館」。

臺中 — 清水眷村
位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對面的「臺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是原空軍眷舍信義新村,園區保留了部分眷村建築,房舍呈現有機式的「生長」,高低起伏的屋頂與狹長的巷弄,增添園區建築的趣味性。是由台中市鰲峰人文發展協會及許多清水在地社區團體,與文化局攜手合作的。大多數參與園區改建的人都是自願性的。因為他們懷抱著熱忱,才能堅持下去。他們不在乎能從中得到多少利益,只想著要把園區好好經營,讓園區在未來能與鄰近的港區藝術中心結合,成為一個很棒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區塊。

臺南 — 水交社
2004年,臺南市政府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名稱指定古蹟,作為保存臺南眷村文化資產的重要據點。於原址成立「水交社文化園區」,本園區並規劃為八大主題館,並於2019年12月25日開幕。水交社文化園區的體驗在於植栽、草坡、建築、遺跡之間的空間表現,穿梭再如同藝術品般呈現在綠地上的古蹟建築,同時也以植栽呼應臺南原始自然的地景紋理,有回遡往昔地景初始樣貌之意,即追古朔往之心,且具教育意義的文化園區。

高雄 — 果貿新村
果貿社區是位在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的一處集合式國民住宅群,又稱碧海新邨,共有13棟公寓大樓,行政區劃上分為果貿裡、果惠裡與果峰裡。果貿社區最大特色是社區第八、九棟兩座半圓弧形建築,兩棟建築相映合成一個同心圓。

眷村的改造不僅是一次土地和空間的有效使用方式,也是文化保存的一種必然形式。
在眷村改造或者拆除之前,思考一下如何保留眷村的文化,以及如何活化,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和這個時代所要思考的内涵。
圖文/臺灣濃園及網絡整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