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連結,
與文化關聯。“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以具有鮮明文化形象並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閒、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在臺灣,大家對於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十分重視,在對一些被過去閒置的大型區域的使用上,許多都被用來發展成文創園。
”讓過去的建築,
在現代仍舊閃閃發光。“
談及文創園,他更像一個物質存在在人們的頭腦中。人們參加了文創園區的活動,對於文創園的風格、形象甚至歷史都有所瞭解後,保留了對於此地的印象。
並且之後,文創園的建築設計、内部裝飾、活動内容也會依據現實和現代意義不斷精進,就像一個新產品一樣,可以擁有各種機會不斷開拓,努力嘗試,再呈現給人們,人們可以在這個空間不斷欣賞,不斷參與。
文創園的由來通常也分爲四類,以舊廠房和倉庫做依附、以一些傳統特色文化社區、藝術村作爲依附、以大學為區域作爲依托或者以新型開發區作爲依托。其中以過去留下來的建築作爲依附在臺灣是最常見的,人們賦予了這些空間新的意義,不僅保留了它的存在,也讓它可以繼續在現代世界閃閃發光。

”臺北的文創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
這塊曾經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的捲菸工廠,替臺灣創造了相當高的經濟產值的地方直到1998年,松山廠停止生產,遷併台北菸廠,正式走入歷史。在2011年11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後,搖身一變,成為了臺灣原創發展基地。扮演文創「社會企業」角色,規劃「跨界實驗」、「共好平台」、「創意學院」、「創意櫥窗」、「創作者工廠」五大創新策略領航,藉由「軟實力創新」、「社群網絡連結」、「品牌價值經營」、「人才養成」面向達成「臺北市原創基地」目標,培養原創人才及原創力。

華山文創園區
前身為“臺北酒廠”, 為臺北市市定古跡;經多年閒置,在1999年起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成為臺北市中心重要的藝文展演場所。此外,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咖啡館、店鋪、藝廊等商業設施。

”臺中的文創園區“
臺中文化創意園區
臺中文化創意園區的前身為臺中公賣局的第五酒廠,於2002年成為歷史建築,現在則成為全臺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這裡類似於臺北的松菸,多元化且創新的展覽,以及熱鬧活潑的文創市集,是臺中文創園區的兩大重頭戲。

審計新村
坐落於臨近馬路的審計新村,建築環境是由將近半個世紀歷史的老宿舍,是臺中市第三批政府宿舍群之一。早年閒置之後荒廢了多年,充滿了時代的痕跡,如今政府再規劃,成為了青年創業基地,並且還時常舉辦文化市集,給予了這片陳年建築全新的韻味,和重生的文化氛圍。

”臺南的文創園區“
臺南文創園區
臺南文創園區昔日曾爲「專賣局臺南支局」的臺南出張所,位於臺南火車站旁,現已成爲臺南市極具特色和指標性的建築物。於2015年6月12日正式開幕,與其他的文創園區不同的是,臺南文創園區是由南臺科技大學負責營運,為首座由大專院校主導營運的園區。園區提供專業藝術練習及展演空間,以及會議及教學教室。

藍曬圖文創園區
藍曬圖文創園區為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上的一個微型文創園區。前身是1964年建造的第一司法新村,包含部分木造房舍,作爲臺南監獄、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及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之員工宿舍。直到2014年,臺南市政府與地主及地上權所有者協議,保留宿舍並進行修復,引進觀光及微型文創產業,並於隔年開幕。而入口的藍晒圖原本是建築師劉國滄在海安路二段牆面上的街景藝術「殘屋藍圖」,為當時台南的熱門景點。2014年年2月因屋主收回牆面而將藍晒圖刷白後,台南市政府邀請劉國滄在此重新打造3D藍晒圖入口意象,並於2014年12月5日正式啟用。

”高雄的文創園區“
駁二藝術特區
駁二藝術特區前身為普通港口倉庫,後來在藝術家及地方文化工作者的推動下,結合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案資源,讓駁二藝術特區成為高雄市社區總體營造的代表性作品。而極具特色的藝文空間,同時也是民眾最佳休閒場域,踩著自行車可以遨遊西臨港線的海景風光,公共空間裡可以發現令人驚喜的藝術作品,映著藍天豔陽,隨處都是拍照的絕佳場景,搭配不同時節精心推出的特色展演,讓民眾的每次到訪都能擁有不同驚豔!

將城市的文化與娛樂以最集中的方式放置在同一個空間之下,讓藝術文化有一個存在和發展的空間,不僅是讓市民可以接觸藝術活動,提高藝術審美,還可以提供給當地藝術家更多的就業或居住機會,讓文化藝術與社區做更緊密的結合。
圖文/臺灣濃園及網絡整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