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將傳統美食傳遞。”

米花,即以糯米為原料,通過特殊工藝製作出的美食,呈圓形,向日葵狀,故名米花。
彭水米花製作技藝源遠流長,但無確切年代記載,推測應始於苗族人民在彭水穩定生活的農耕時代。彭水“古謂之蠻蜒聚落”。
蠻,號指苗族先民,居山地;蜒,即蜒民,多居水邊平地。這種古代的聚落,是從原始形態的村社演變而來。苗族人民自古勤勞樸實,充滿生活智慧,雖然歷經數次趕殺,但生存頑強,一直崇尚和平,熱情待客。
隨著苗族人民的世代定居,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民風,其中米花製作技藝就應用於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彭水盛產糯米,為米花製作提供原料保障,使米花成為昔日人們過節日和辦喜事必備的美味食品。米花屬油炸類乾糧,類同點心,誰家嫁女、娶媳婦,或祝壽、生孩子、過節等喜事類,一般都有這道菜,通常是用於正席主菜前,或當點心宵夜用,有時還作為回饋的禮物送給客人。客人也可以當作禮品送給辦喜事的人家,其製作技藝複雜,需待數日方可完成。

但隨著時間,現代化的發展,使大量新食品的出現,加上人們觀念更新,大小喜事從簡操辦,目前製作米花的人逐漸減少,老一代會這門手藝的人相繼逝去,目前只有以彭水縣梅子埡鎮兩河村二組崔會嬡、丁其娥為代表的極少數人掌握,並堅持著這門技術。

為了保證米花製作技藝的傳承,積極傳承並加以保護已勢在必行。
圖文/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