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同面,交織而成的生成式藝術-吳哲宇 Generative Art Interwoven from Different Sides of the World – Wu Zheyu

“元宇宙時代的降臨

新型藝術形態不斷興起。”

(圖來源:藝術家本人官網)

吳哲宇是一位致力於跨學科藝術和電腦科學的新媒體藝術家。在獲得紐約大學集成數字媒體碩士學位後,在一家人工智慧公司領導了一個交互設計開發團隊。他的 VR/AR 和創造性的編碼技能使他能夠建立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這位元藝術家的創作藝術作品已在世界範圍內展出,並通過 Art Blocks 和 Foundation影響了許多創作者。

不同媒介的結合,

帶給大眾跨域藝術體驗。”

吳哲宇創作的NFT於2021年掀起一波熱潮,雖然起因是作品被瞟竊,但最終也因此讓他變成炙手可熱的NFT藝術家,而他所創作的NFT分成生成藝術、有趣的互動式圖像設計及商業應用三種,其中生成藝術較為特別,是以寫程式碼的方式,使演算法自行生成圖像或影像作品。使視覺上能有更豐富的體驗。

(圖來源:ELLE)

吳哲宇用程式碼生成藝術的契機,其實是因為從小受做工業設計的父母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吳哲宇在唸交通大學電機系時就成立工作室,接下了許多關於3D設計、動畫及APP等案子。

後來到紐約念書開啟了他在NFT創作的旅程,在吳哲宇過去種種的學習及基礎之下,在在學期間也收穫不少的獎項與合作案,而近期回到臺灣後,也成立了福爾摩莎藝術銀行(FAB DAO),並推出與台灣藝術家聯名的作品,藉此提攜臺灣其他數位藝術家。

吳哲宇認為NFT讓生成式藝術變得容易傳播,「我做的像是數位版畫,透過演算法,只要把code放上區塊鏈,就可以分成500版作品,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的交易編號變成的藝術品。」運用程式技術、善用NFT即時運用優勢,結合理性與感性的創作,成為吳哲宇在短短一年間快速竄起的原因。

(圖來源:ELLE)

“來自世界的不同迴響

探索創新的生成式藝術。”

「生成式藝術」指的是靠程式碼,透過演算法生成圖像或影像等作品,最簡單的形式就是螢幕保護程式。

吳哲宇的NFT作品《Electriz》是一系列利用數字雲室觀察不明粒子痕跡的作品。藝術家在做藝術創作時,就像科學家發現新的粒子一樣,不斷地從現實與幻想中汲取有趣的想法相互碰撞,試圖在想法混合的過程中,在碰撞的那一刻找到獨特的存在。

(圖來源:藝術家本人官網)

作品《Electriz》中的空間被劃分為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部分,影響著粒子的運動、旋轉、分裂和湮滅。它是一個不可預知的實驗系統,具有無限可能探索物理、數學和藝術的交叉點。

點擊鏈接查看作品動態形式:https://cheyuwu.com/nft

(圖來源:藝術家本人官網)

吳哲宇說:「我創作是用數位的方式,去擷取有機世界或現實世界的某些特徵,或我喜歡的自然現象,探索數學跟物理之間,如何做成生成式藝術作品。」

他談到:「無論是NFT還是實體創作,最後藝術家留下來的還是品牌,所以我應該趁著NFT熱潮,在自己還在一個高度的時候,把影響力擴張到實體相輔相成。」他鼓勵藝術家持續打造個人品牌,擴大NFT藝術影響力!

(以上採訪來源於:ELLE)

圖文/臺灣濃園及網絡整合編輯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