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許多的意想不到-江宥儀 There are many unexpected things in life – Jiang Youyi

“那時的創作,

比任何時候都要純粹。”

江宥儀,她亦被稱為小江或John Yuyi ,1991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現在是一位視覺藝術家。自2014年以來,側重於科技和社交媒體的影響作為主題,以“臨時紋身”作為她的主要藝術形式,將人體作為她的個人畫布去創作。

“大眾文化及,

自我身份的探討。”

Yuyi藉由將時事與網路符碼放到身體上來呈現各式各樣的大眾文化。

製作過程通常只運用極簡單的材料,作品的呈現方式是將自己的圖像創作用刺青貼紙的方式轉印到身體上,她形容自己的作品為好玩、難以預料又令人好奇的。

透過將視覺圖案不斷疊加又或在不同平台上轉換,在一片令人眼花撩亂的虛擬世界中形塑出了一種既挑戰你的認知、同時又邀請你加入討論的自我身份,創造出只有在這個數碼時代中才得以存在的感知共鳴,並將生活美學中的戲劇張力發揮到了極致。

“在不同的空間,

發揮自己。”

小江還曾於不同的國際品牌合作,包括古馳、耐克、馬丁·馬吉拉和卡紛。

2017年,古馳和小江在Instagram上發佈了一個合作活動照片系列,小江利用她的臨時紋身來引用古馳Instagram頁面。

古馳的作家薩曼莎·卡爾普形容這輯照片系列為“其中包括“贊她”,消息,頭像和徽標,並用我們常用的數碼結構(即使是暫時的),也使我們的肉體變得柔和”。

這次合作引起了互聯網的廣泛關注,她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對該作品的採訪時,進一步討論了成為“後互聯網世界藝術家”的細微差別,以及藝術創作如何幫助她解決焦慮和躁鬱症。

左:《那一葉,我們眼神交會》右:《電光火石》

“創作,

沒有固定的方式。”

2021年,小江跳脫以往的創作形式,以空間和物件作為主要媒材,在臺北呈現了她的第一個以裝置作品作為重點的個展——《目不見睫》,邀請大家走進與觀看、被看、似是非是之間的一座異想世界。

她認為,社交媒體已經越來越飽和且疲乏,然而實體創作資源在紐約十分缺乏且昂貴,對於藝術家而言並非友善的創作環境,因此在她在剛回到台灣時就已萌生舉辦裝置藝術展的念頭。

(《目不見睫》)

與展覽同名的作品是一個高2.4公尺的人偶,長長的藍色髮絲既是假髮又是睫毛,大大的布料既呈現著藝術家的臉孔,又成為人偶身著的洋裝。

成語「目不見睫」諷刺著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缺乏,而小江也用它來反思自己。兩個自己曾經無比熟悉的元素—最初出身於的服裝設計,還有陪伴她在紐約征戰無數的一頭藍髮,都是象徵著生命中某個階段自己,最終相會成為《目不見睫》。

生命中有許多的意想不到

“有時候真的會意想不到,自己的極限可以發揮到什麼時候。”

常紐約臺北兩地跑的小江,擅長用轉印貼紙做平面及影音創作,展露出千禧世代的美學與戲劇張力。但她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不斷地創作和思考,幫助讓她對於現世和自我的認知有著獨到的見解和表達,從而產生了許多令人讚歎不已的作品。

如今,一直用平面,紋身貼的媒材去呈現作品的小江,從去年開始轉換自己的創作方式,讓作品是一步一步呈現,直到最後才能看見成品,相比以往一開始就能成型的單純平面更具有趣味性。是她不斷地突破,也是她不斷在面對新事物做自身改變的軌跡。

圖文/臺灣濃園及網絡整合編輯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