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公園印象,
打造全齡遊樂場。”

嘉義中正公園位於國華街、民權路、忠義街和北榮街所構築的中央,於1989年完成。設有地下停車場和露天音樂台。其露天音樂台,造型採露天拱型開放式,舞台面寬2000公分,深度1670公分,共配置六百個座位。公園中央設有名人廣場,廣場內有眾多的名人頭雕像,以及廣場的中央還設有戲水地泉,靠近忠義街的地方採用遊樂區,而對側則擺放運動器材,作為器材區。
最初,嘉義的中正公園是平埔洪雅族的諸羅山社公署所在地,在清領時期闢為外教場。日治時代創建為公會堂,是當時全台灣最大可容納一千多人的餐廳。二戰後改為中山堂,並闢為康樂區,附設球場及圖書館。
“過去再改造,
不同體驗的公園遊戲。”
而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公園,在2021年投入千萬資金開啟改善工程,規劃了無障礙的遊戲空間,成為適合全年齡的特色公園。
本次,嘉義市啟動“公園2.0”計劃,將12种感官體驗融入遊樂場,以“百科全書”為主題作為設計主軸,讓孩童在玩樂時不僅可以鍛煉身體機能發展,還可以學習音樂、種植等不同方面的知識。


“感官體驗,
色彩變化。”
遊戲的類型皆採用遊戲結合感官,讓身體能透過遊戲來訓練自身統籌、敏捷性、協調性、專注力、情緒穩定度、抗壓力、空間認知等能力。並設有安全告示牌,告示牌上方還設有使用說明影片的QRCODE,讓來遊玩的孩童及家長能更快速便利地去了解遊戲使用方式。
從感覺統合到感官設計,中正公園兒童遊戲場化身百科全書遊戲場,要讓孩子們在遊玩期間彷彿在一本百科全書當中學習。
不僅如此,公園在於配色的思考也有所講究。以黃、綠、藍這類顏色呈現,不僅映射出在公園遊戲的活力印象,也體現出公園是源於自然環境的意象。並且通過顏色的變化和堆疊,讓孩子們在遊玩時有著很好的視覺感受。

最後,嘉義中正公園的再改造也於2022年的2月完工,這讓人顛覆了對傳統公園的理解,讓公園有了不一樣的風景,也引發設計者思考:在服務設計發展上我們應該去挖掘不同媒介的可能性,將生活中一切所能接觸的事物不斷更新改造,變成滿足於人們當下的設計成果,賦予他更多的生活意義及美學意義。
圖文/網絡及臺灣濃園整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