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建文 | 大稻埕,走進台北的時間長廊

“時間更替,

仍不變舊時的味道。”

(來源:《微笑台灣-天下雜誌》)

舊城區的存在一直保留著每一代人的記憶,也見證者每個地區的成長。而在台灣,從過去到現今所保存的著名舊城區也數不勝數,我們現在要了解的,就是位於台北的大稻埕,也是台灣早期人們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心臟。

“回首過去,

了解這座城的由來。”

台北早期開墾為農地為主,而大稻「埕」之埕有空地、廣場的意思,「稻埕」意為曬穀場。

直至1860年淡水開港,主要卸貨地區為艋舺與大稻埕,然而日後因艋舺河沙淤積,船大多都停留在大稻埕卸貨,因此逐漸取代艋岬為北台灣商業貿易中心。除了台北火車票房(台北車站前身)建立、日據時期茶葉貿易興盛,南北貨、布業因縱貫鐵路完成蓬勃發展,使得大稻埕成為了台灣繁榮的城鎮。

(來源:金車文教基金會)
(來源:pengu travel)

“走進當下,

感受時代的印記。”

大稻埕的建築現今仍然存在著許多百年建築,大多分佈在大稻埕區最為人所知的迪化街。

這些建築的風格大多以仿巴洛克建築、現代主義式建築、閩南式建築為主。

聯華食品
台灣農產企業公司

歐式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流行於17世紀,由日本引進台灣,多分布在迪化街中街。建築特色在於華麗的立體雕塑立面,材料多用紅磚與洗石子,堆砌出精緻華麗的山牆、花草等紋飾。具有代表性的有迪化街一段的聯華食品及台灣農產企業公司。

怡和泰本草

而現代主義建築是迪化街最常見的建築風格,強調水平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樣式簡單大方,材料多為面磚與洗石子。怡和泰本草及乾元蔘藥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林五湖祖厝

還有十分具有在地味道的閩南式建築,主要分布於迪化街中北街,為最古老的漳泉建築,簡樸風格,少用浮雕裝飾,以單層樓居多,以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吉姆版組成門窗為主要特色。其中林五湖祖厝、臻味茶苑都具有代表性。

“走進當下,

感受時代的印記。”

如今的大稻埕,仍然是許多台北市民閒暇之餘來此遊樂的聖地,不僅如此,在這保留的許多商鋪,例如藥材行、布行都是許多相關工作者需要採購材料時的首選之地。而為了跟隨時代的腳步,大稻埕也有許多結合文化和當今風格的文創商鋪。我們可以像過去的人們一樣,在這採集用品,逛逛市集,也可以向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喝咖啡逛商鋪。

新舊交融的大稻埕,在保留昔日榮光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這點正是許多文創工作者及文學家熱愛它的原因。

(來源:東方日報)

圖文/網絡及臺灣濃園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