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未來,回望現在-張騰遠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looking back at the present-Zhang Yuan

                The future we see is a branch of the past

“我們看到的未來,

是過去的分支。”

(來源:香港時尚雜誌)

張騰遠,198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目前在台北生活與創作,自2008年獲得高學獎首獎後,便踏上了職業藝術家的旅程。使用的媒材包括平面繪畫,動畫裝置和雕塑,多次獲得獎助補助,曾於倫敦,紐約,科隆,大阪,東京,台北有個展和聯展,並在2014年前往紐約ISCP藝術駐村,現為專職藝術家,複眼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想像未來,

思考當代。”

2012年,張騰遠開始了以末日考古為主題的故事,而在這些虛擬故事中,他創作的一隻來自外太空的鸚鵡人角色大受歡迎,而張騰遠就此也與鸚鵡人畫上等號,張騰遠也因此將鸚鵡人作為固定的角色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而這隻鸚鵡人,身披白大褂,戴著它的考古道具來到地球,一方面透過觀察、考古的行為,一步步的拼湊出地球過去的模樣與生活的形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地球重新再塑新的生命體。

(來源:Articks)

但至於為何選擇鸚鵡作為角色的本體,他說:“小時候,我真的養過一隻鸚鵡。我們都知道鸚鵡是最擅長模仿的,但是,模型師一件事,而懂不懂到底在模仿什麼,則又是另一件事。另外,選擇白袍,用意也是工作服的概念,在我的想法中,我讓鸚鵡人出現在畫面上,完全讓人看不出性別、情緒,甚至我特意去壓抑這些鸚鵡人的個性。我的用意很單純,我希望讓觀眾能夠通過這樣的安排帶進自己個人情感,而不是被畫面上的鸚鵡人表情給掌控。”

就這樣,張騰遠將當下普遍流行、存在的事物或象征符號,賦予“遺骸”的模樣呈現,由鸚鵡人站在未來回望過去的角度去做挖掘、考古,認識“曾經”我們生活的地球。

(作品依次為:《瘙癢測試》/《疑似遊樂器材》/《遠距額溫與洗手鳥》/《放疫時鐘》/)

“站在時間的尾端,

也緊跟當下的時代。”

而細心、緊跟當下時代走向的張騰,也在作品上呼應當下的疫情現況。

這組關於“疫情”主題的作品,也與張騰遠往期的作品不同,在過去,他喜好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線條,想呈現出當時議題的複雜,但在現今的後疫情時代,張騰遠將畫面簡化,想以較輕鬆的畫面呈現給大家,因此減少了線條與色彩的複雜度。

《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1.5公尺,太難以雙眼來精準拿捏。那就穿著仿若游泳圈般腰部透明圓圈,與人相遇;既不能起近,更能保持安全距離。

《重建》

傾倒的雕像,意味著疫情發生所引起的秩序失衡。但轉入後疫情時代,生活逐漸得要回歸常軌,一如傾倒的雕像也得重新扶正,日子也得重建一樣。

(來源:聯合報)

“一個章節,

一個時代。”

在藝術家張騰遠的創作中,可看出是與現實世界相呼應的,而張騰遠在過去雜誌採訪中也表示:「因為世界一直在變化著,因此我的風格也一直在細微變化著。」可看出張騰遠對於現實世界中的觀察入微,且也用著自己的方式去訴說關注的議題。

在策展人鄭乃銘的敘述中也提到,張騰遠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敘述和書寫一個內容、一個故事,一直被她歸類在所謂的“視覺書寫”的範疇,也就是說,在張騰遠的作品中,他將自己在這個世界看到的一切以及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視覺轉呈至藝術的表達,在畫面中多了更多埋伏,埋伏在視覺後面書寫的內容。

在觀者看來,張騰遠的作品與其說是一幅幅畫作,不如說是一本小說中的一則則章節,一個可以從中被閱讀的章節,而不純粹是視覺感官上的色彩組合和圖案堆積。他在每一幅畫中,都在敘述這個時代所屬的章節故事。

(作品依次為:
《循環》/《迷幻天鵝船》/《等於三顆肥皂》/《鯨魚聽診》/
《開會的正確方式》/《關於韻律球神秘力量的研究》)

圖文/臺灣濃園及網絡整合編輯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