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建文 | 臺灣舊城區介紹

“舊城的記憶,

時代的印記。”

(图/來源:臺灣濃園)

舊城區,又指歷史城區,是一座城市中發展歷史最悠久,或者是作為發展起源地的區域。記載著這一代人們的生活軌跡和文化記憶。

“舊城區,

台灣一代人的印記。”

小時候對於舊城區的概念,就是低矮的房屋,破舊的水泥地和沒有現代風格的老舊裝潢,充斥著年代味道的另一個時空。

長大後才明白,那些留下來的事物,是見證著世間變化的證明,是在歷史長軸上慢慢行走的見證者。

而在臺灣,關於舊城區的保護也是十分的完整,至今仍然有很多存在在現代生活中的舊城。

(圖/來源:臺灣濃園)

“臺北舊城區

臺北舊城區的範圍,以5處城門所圍繞的地區爲主。分別是東門(景福門)、西門(寳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以及北門(承恩門),相互連接,包裹著艋舺、大稻埕以及板橋。而西門,在日治時期就已經被拆除,其餘四道城門,成爲了臺北歷史的見證。

艋舺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北部。
說到艋舺,我們會想到,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以及新富市場…而這堪稱臺北市發展起點的艋舺,在過去,是被視爲台灣原住民商聚的地方。
在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閩南泉州之泉安、南安、惠安人士會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到臺北,搭建茅草屋,販賣番薯爲生,而漸成小村落,人稱“蕃薯市”,當時平埔族原住民則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
而要提起關於艋舺的建築,紅磚、木門是對艋舺的第一印象,加上各建築上方都有精緻的雕花和洗石子的裝飾,富有歷史底蘊。

大稻埕

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
那有著名的迪化街、永樂市場、霞海城隍廟等。而大稻埕其實原為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咸豐年間漢人開始至此開發。因居民在此地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平時則為農產品交易場所,故以大稻埕為名。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大稻埕發展初期的建築以傳統閩南式建築風格爲主,而在1862年淡水正式開埠後外國洋行紛紛進駐,大稻程才開始有了洋樓式建築及傳統街屋的仿洋樓式立面。之後又隨著日本本土明治維新后西化影響,引進了仿巴洛克風潮,出現了和艋舺相似的紅磚、洗石子等建築材料。
(圖/來源:Tripmoment)
(圖/來源:臺灣濃園)

“臺中舊城區

臺中中區是臺中市市街的核心地區,涵蓋大部份的商業區,且是臺中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更有許多老式建築物佇立在繁華的商圈中。例如:臺中火車站舊站、第二市場、彰化銀行等。而也有許多教堂建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歷經修復仍保存完好。

臺中火車站舊站

其建築風格以西式爲主,巴洛克式的建築搭配山牆式設計,屋頂則由青銅片拼成。是中部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全臺碩存最完整的火車站之一,被譽爲二級古蹟。
而以臺中舊城區為中心所建成的道路,房屋,也成爲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範圍之一。
(圖/來源:大玩台中)

第二市場

第二市於1907年建成,擁有百年歷史,主體建築屬三翼放射狀建築型態,位在市場中央以六角主樓為核心,而六角樓建於1936年。
(圖/來源:大口老師的走跳學堂)
(圖/來源:臺灣濃園)

“臺南舊城區

臺南市為台灣地區較早的發展之地,早期以民權路、忠義路一帶為主要商業核心。也是目前最有古早風味的臺灣城市。從臺南市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臺南市核心由安平港向内陸遷移。

安平區

安平區位於臺南市西南部,区内北端为老安平聚落,为汉人最早开发地之一,在荷兰时期时这里建有大员市镇,是台湾最古老的市镇,而“台湾”之名也起源于“大员”,因此此区可说是台湾近代历史的起源地。而安平城區的建築也已閩南風味建築爲主,最具代表性的海山館是安平今尚存最大的古宅,由一三合院與單身手屋所組成,在三合院左右各有一廂房,是為左右護龍,亦為晚輩居所。身為一幢傳統閩南式建築,除了有寶斗樓樣式的屋頂,建築各處採用多樣式的設計,如窗的設計便有綠柚花磚窗、木雕格窗、以八卦為辟邪的八角窗、屋頂側旁的圓形氣窗和極富特色的竹節書卷窗。
(圖/來源:許傑)

赤崁樓

位於臺南中西區的赤崁樓附近,也是臺南當時的老城區之一,曾为全台湾岛的商业中心,至清代已倾圮,仅留部分残迹。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目前赤崁樓分三層,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樓上飛簷雕欄,而赤崁城樓下有九隻大石龜各負丈餘的石碑,是乾隆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

舊城區的保留,

不僅留住了地方的建築風貌和街道,

更是留住了一代人的記憶,

在文化的長河中作爲一個重要的見證者。

舊城區的建築傳遞了時代某一節點的模樣,讓我們瞭解過去的樣貌,將文化傳承給身處於不同時代的我們。

圖文/網絡及臺灣濃園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