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藝術首先要有愛好,
有了愛好之後才會去自學。”

王永正在同齡人中是幸運的。因為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了雕塑是他的愛好,也成為了他的宿命。他要以此為生,也要在雕塑的這條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1901年,上海外灘,德商培高洋行設計的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落成。在它的入口門廊的兩旁,放置的是一對西式的青銅人物坐像,它正面的壁柱,裝飾有人物造型的浮雕。這是一個象徵。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大舉進入,不僅西式建築四處登陸,西式雕塑也隨之出現。


“一種新的雕塑風氣,
開始蔓延。“
時尚、洋派,西式雕塑作為現代性的表徵,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它的影響當然不僅僅是作品本身,它帶來的影響還有:做雕塑的人被稱為藝術家;雕塑的學習在高等學府完成;雕塑成為一門有著自己的學術語言和學科規範的學問······


“追求藝術,
是一場永無休止的修行。”
“藝術是一場永無休止的修行,所以堅持堅持再堅持。四年後意識到我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自從跳入就一直在坑裡面打轉往復循環再無跳出,這個坑的名字叫做「質」。 ”
以上這段話是王永正在2019年6月13在朋友圈留下的。畢業四年,濃園四年,王永正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錘鍊雕塑技能,如何在作品傳達更多的精神內核。這個課題很大,值得用一生去寫出答案。

在濃園生活工作的很多藝術家無疑成為了王永正很好的交流對象,以下就是「他的隔壁老王」(王崇學老師)對他的寄語:
認識王永正差不多兩年有餘,雖然他的專業是雕塑而我的專業是油畫,但藝術是相通的,也因此偶爾一起喝茶聊藝術。
雖然在年齡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聊天和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雕塑藝術的熱愛與執著。也透露著他山東小伙的直率與簡單。
雖然本科四年的雕塑學習,打下來扎實的基礎,但是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變化可以看出他不滿足於對基本功的訓練,還在做不斷的嘗試和實驗,試圖逐漸從中抽離出一些個人化的視覺元素,這是可貴的。
而最近他的作品更是努力純化藝術語言,在雕塑的材質、形態、空間以及個性語言方面不斷思考與探索。藝術貴在堅持,我相信長期這樣的狀態王永正最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藝術表達方式……
——王崇學
圖文/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