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時與今日閒流動,
留存磚瓦之間,城市的溫度。”

隨著時代之變遷,科技與技術不斷的進步與創新,而人們也開始快速穿梭於各個城市與街道,從平房至高樓大廈,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改變,使得我們漸漸遺忘了過去的街景樣貌。
但這些其實都還深深的刻烙在我們生活之中,那些隨處可見的建築記錄著一個地區過去的故事,而此次臺灣濃園將透過介紹臺灣建築之角度,訴說臺灣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榮景。

建築的出現,是因人群的聚集與地域環境的關係建造而成,人群的聚集也促使了文化的產生,使得有不同特色的建築、信仰及生活習慣的出現,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出許多創新及具代表性的建築。此計畫將透過人文信仰、生活環境、文化創意及藝術品味四大主題,介紹臺灣的建築與地方故事。
人文信仰
現今的臺灣是擁有多元文化信仰的地方,但在臺灣廟宇可說是隨處可見,這是因過去文化與地域影響,加上臺灣四面環海的緣故,使得過去興建許多媽祖廟祈求上天出海保佑,除了媽祖廟外,當時也興建了許多土地公廟、關公廟與城隍廟等等,信奉不同神明的廟宇祈求保佑。

生活環境
人與建築的關係可說是密不可分,所以不管是過去或是現在,建築依舊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透過探訪舊城區,可見到過去的街景,也能傾聽到地方的故事,而舊城區除了復古的環境氛圍,其實也埋藏著許多創新的思維,透過新思維與復古氛圍的碰撞,出現了不少特色店家,也為舊城區添加一絲風采。

文化創意
不管是人文信仰還是生活細節,其實在建築之中都能有所感受,而過去遺留下來的建築,透過創新的思維與設計,使得建築不再只是配角,而是培育出更多創新思維的場域,將文化與創意結合,並融入於場域之中,不僅將文化特色體現出來,也幫助民眾更理解臺灣的文化,也確切的將設計與創新帶入生活之中。

藝術品味
「藝術源自於生活。」這句話時常聽到,在生活之中許多都是與藝術及設計相關,當然建築也不例外,除了建築本身的設計之外,在建築之中所舉辦的藝文活動,也是相當注目的一點,在各地都有不少從事藝文活動相關的建築,像是美術館、歌劇院及博物館等,都擁有著特殊且具美感的設計,也落實了藝術、設計及美感於生活之中。

透過建築背後的故事,理解到臺灣過去及現在的景象,也體現出社會及文化的改變,不管是人文信仰還是生活都會被繼續傳承下去,只是經由創新思維的轉化,更深入於我們的日常之中。
「那些過去的記憶雖然被遺忘,
但這些景象將被深刻的留存。」
圖:臺灣濃園及網絡
文:臺灣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