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
與演繹基礎上的設計思考方式。”

在教學歷程的經驗上,往往會在不同的場域或平台,面對來自不同領域、學經背景的學員。當然,對於設計與內容會依不同需求進行學習,或許站在理想上是值得認同在求知的養成,而面對現實與實戰的商業設計仍然尚有環節相扣必須掌握的法則與程序,方能成就溝通目的。
舉凡客戶要求產品在市場進行銷售與推廣,此時設計人員需掌握一切的流程,透過企劃、設計與展現的整合思維反應至業者的需求與目標的對應。
而當中必須利用方法讓專案合理化、透過手段創造差異性及最終目的反映認同,每一項環節與操作,對於設計人員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專業才能應付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當然也建議欲從事此領域的學員除了技術的精練外,在於設計理論的習得亦要有廣向的延伸,例如符號學、設計思考與心理學等,相信能在商業實務的操作對於判斷、執行皆能相得益彰。

“將概念深入一切,
讓本質推動設計。”
所以,從理論到實務的結合必然有其共通性,而設計的共通性來自本質的掌握與操作的模式,過程可以從概念的發想、訊息的建立、方法的組織、設計的轉換與傳達的方式進行建構。
而從設計思考的角度來說明的話就是設計方法的方法,是一種透過邏輯推理的方式建立設計方法的依據,同時依循架構以需求面向反應內容的建立,這包括策略面、應用面到執行面,從中尋求創新、創意。
因此,當設計停留在技術層面展現的話,對於上述流程要發揮最大值效果是有限的,這狀況亦是對於組織性的概念不理解而只能產生片斷思維,無法成就整合上的程序。
而整合設計的概念個人認為應掌握組織化的管理、系統化的方法、具體化的執行與精準性的展現,如果管理凌駕設計之上,換句話說就是以可駕馭的溝通架構方式進行設計前的執行操作。
在過程須經擴散性探討至斂聚性思考,在去蕪存菁的資訊再經一次的轉換,而這轉換必須以目標對象能夠理解溝通的模式產生共鳴,再實以設計的展現。
“感受設計,
詮釋設計。”
建立在邏輯與演繹基礎上的設計思考方式,定義問題是其中一項重點,也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兩者中明確方向的手法,舉如何謂設計?
相信這是第一週課程或是講座第一個會進行對話的問題,但如果沒有界定問題的範疇,所收到的回饋肯定廣泛,甚至到一種超乎理想的的狀態。
但反推回應問題也可以具技巧性的進行定義,讓答與應的核心更明確聚焦;當然以觀點的方式陳述設計本質也相對可獲得不同的解讀,從個人闡述設計在演繹上的透析是認知、溝通與技術,分別對應領悟、判斷與思維,故從認知上的領悟是人生階段性的觀點與視野的反映概念,從感受、經驗到生活;在溝通上的判斷則利用方法、管理與整合進行具組織性、系統性與延展性的操作行為;最後技術上的思維乃藉由觀察尋找線索並演繹至元素的建立,透過美感的表現彰顯風格。
因此,如能掌握問題本質的定義來明確設計,這也是透過設計思考方法之一,因為當中是依循問題建立架構,同時讓架構協助內容上的闡述與合理化的詮釋。
”從設計到執行,
讓呈現更具合理化。”
學員能理解上述概念後,在設計執行階段面同理可推,從操作的本質進行發現、定義問題,然後尋求目標方向進行操作,舉凡在品牌規劃範疇執行,必須在專案計畫內建立依據反映設計共識,透過組織與架構找尋品牌定位,同時反應精確的訊息融入識別規範,再藉由推廣,創造品牌市場優勢。
執行過程中,循序漸進尋求組織性的概念,而概念則需具體性的表達成就對應元素,包括形、色、意與具意義性的符號進行創造,然創造性的體現需要理性架構,賦予意涵中再以設計思考整合溝通方案,意圖建立訊息傳遞,讓接收者能夠解讀一切,直至到載體的表現。
上述當中再深入探討設計的階段基本上是在建立人與人之間經驗上的關聯共識,透過特定訊息與造形整合傳遞,當然也包含訊息的陳述、創意的表現、造形的延展與後續的應用等幾項原則,讓專業人員依循反應設計執行程序。

“尋找新方式,
讓設計解決問題。”
IDEO 執行長 Tim Brown 表示,尋找方法,應用設計思考原則來解決社會問題,亦是今日最具企圖心的設計師、企業家和學生深感興趣的課題,就長期影響而言,或許最重要的機會是透過教育。
而設計師在內化強而有力的方法並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教育單位應思考的是如何應用這些方法來教育下一代的設計師,甚至利用這些方法重新改造設計教育。
圖文/蘇文祥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