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藝術博覽會 | 不被定義的展覽形式

“不拘泥於白墻的展覽方式,

從多元的角度讓藝術與生活對話。”

臺中本次藝術博覽會採用的飯店式策展方式給大家帶來了別樣的藝術展覽體驗,以及對於藝術品收藏愛好者來說,這樣的展出方式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好的消費體驗,滿足藏家們喜歡當下購買即能立刻帶走的感覺。

但其實,這樣的展覽方式也已不足為奇。因爲臺中藝術博覽已經不是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舉辦展覽,其已在去年,就成爲了疫情之後的第一場飯店型的藝術博覽會。

圖/曼哈頓格萊美西酒店

“飯店式展覽的形式,

在過去就已出現過。”

早在1994年的紐約,由Colin De Land, Pat Hearn,Matthew Marks和 Paul Morris四人發起的格萊美西國際藝術博覽會,在曼哈頓的格萊美西酒店舉辦。

策展人將40多間酒店改造成了臨時的藝術展覽空間,而他們的辦展初衷就是想利用酒店房間恰似日常生活的空間,來展示各類藝術作品,帶給參觀者沉浸式的體驗,為參觀者構建出一個可以盡情想像作品情境的環境,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傳統的白牆展館去體驗及觀賞藝術。

隨後,除了美國,日本、韓國、臺灣也相繼成為了飯店式展覽的先驅者。而後,也令其他各地爭相效仿。

“飯店式展覽,

帶給了我們什麽?”

飯店式的展覽出現,對於參展者來説,一間間的酒店客房被改造成全新的畫廊空間,參展者可以以其作品及審美標準結合酒店客房現有的環境,精心擺放自己的作品。在本次的臺中藝術博覽會中,大部分的作品就是擺放在了床上,或者桌子上,以及張貼在廊道或浴室的墻壁上,甚至在浴缸內也擺放了作品。用各種創意的擺設方式與位置,讓觀者感到有趣、新穎,且又不失趣味。

而對於收藏家們來説,有幸被邀請至現場進行參觀與交流,在一個如同家一般的舒適環境下,找到自己心儀的作品。在現場時,我們在每一間客房展廳中幾乎可見前來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和工作人員在舒適的沙發座椅上交談的的畫面。

在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他們可以盡情穿梭於各個不同類型的客房中,欣賞各項藝術作品,同時還能與在場的藝術家或工作人員進行想法與技術上的溝通交流。如同本次的臺中博覽會,在個別客房展廳中就有幸巧遇藝術家本人,也許他在現場親自介紹自己的作品,或是與觀者做交流互動,而這樣的方式真正展現了藝術與生活可以做到親密無間。

“將既有的空間發揮極緻,

將藝術與生活處處相融。”

透過飯店式展覽體驗可知,藝術的可能性及藝術世界的發展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正在走出傳統的展覽模式。讓酒店和藝術相遇,顛覆了酒店僅僅是“住宿”功能的定義,也顛覆了藝術展只能在白墻上看的定義。讓更多的公共空間發揮其更大的意義。

圖/臺灣濃園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