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法阿媽是由稻田電影於1998年出品,由王小棣、黃黎明與麥人杰製作,當年獲得臺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於1999年獲得芝加哥兒童國際影展動畫影片佳作獎,而在今年也被受邀參與金馬影展的經典重現單元。透過貼近生活的角色,傳遞親人的情感與臺灣的風土民情,讓魔法阿媽成為代表臺灣的經典動畫。

”故事大綱與角色。“
11月26日
魔法阿媽4K修復版本上映,讓臺灣許多七、八年級生勾起濃濃兒時回憶。



小男孩豆豆的母親為了照顧受傷的父親,把豆豆託付給住在鄉下的阿媽照顧。
而阿媽平常除了賣魚丸湯之外,就是幫助小鎮上的居民與好兄弟們打交道。但是豆豆第一次與阿媽見面,就對阿媽不太信任,也不聽阿媽的話。
偶然的一次,豆豆進入了神祕的小房間,不小心讓封印在甕裡的惡鬼附身在貓咪(酷羅)身上,之後酷羅不停吞噬路邊的鬼魂,使自己越來越強大。還慫恿豆豆「把阿媽賣掉」,而方法就是蒐集到阿媽的三滴眼淚,之後豆豆在蒐集阿媽的眼淚的過程中,獲得了陰陽眼,也認識到了:被車輾過的蛇小扁、鄰居阿民的大朋友鯨魚,以及害怕牛頭馬面的小女孩Apple。
在故事最後,豆豆與阿媽一起對抗惡鬼,救出了好兄弟們,讓他們趕在中元節回家。之後的豆豆與阿媽在相處中也變得越來越和諧,最後還認為阿媽家是世界上最酷的地方!

”電影源於生活。“
其實魔法阿媽的故事原型是編劇黃黎明的媽媽與侄子黃遠,當時黃遠被送到阿媽家,一開始黃遠很討厭阿媽,而阿媽也不知道如何與黃遠相處,這樣既親近又疏離的情感,全被黃黎明寫進劇本裡,不僅寫下了世代的隔閡,也寫下了親人間的複雜情感。

”經典台詞。“
「把你阿媽賣掉」
可以說是這部動畫中最有名的台詞,簡單的一句台詞卻是整個故事的轉折重點。
酷羅說服豆豆把阿媽賣掉,並告訴他只需要收集到三滴阿媽的眼淚就可以了,而每一次阿媽的流淚都體現出祖孫之間的改變。

”動畫中的文化教育。“
影片中不僅傳遞著祖孫之間的情感,還在影片中穿插了許多有傳統文化相關。
以中元節、普渡及放水燈等民俗,體現出台灣文化,可這樣有著神鬼的主題,卻是老少咸宜的動畫,主要是因為在整部動畫中不管是畫面還是劇情,都是以較詼諧與友善的方式講述鬼神,讓小朋友及家長都不會為內容的尺度感到擔憂。
其中,放水燈目的是要告訴遠在天邊的好兄弟,請他們前來享用普渡的祭品,作爲普渡以前的邀請函。而到了普渡,則是他們來飽餐一頓的儀式。這些出現的元素都是臺灣重要的宗教文化之一,在一些南亞地區以及内地的潮汕地區也有類似的文化習俗。
影片中所呈現的中元節傳統並非在於宣傳封建迷信,而是在於把耳熟能詳的神鬼故事賦予現實的意義:既然自己有能力,那就要多幫助別人。
其實牛鬼蛇神也好,亡靈轉世也罷,《魔法阿媽》傳達的不僅是祖孫二人的情感,隨著代溝隔閡的逐漸消除從而引發大家共鳴。還有在於看待每一種事物都秉持的公平理念,既尊重每一種存在,每一種文化。
其文化教育的意涵已經大於了影片的本身。

”獻給每一個擁有阿媽的童年。“
其實,本動畫影片中並沒有在驚悚的畫面上廢太多筆墨,反而在著重刻畫祖孫兩代的情感變化上。詼諧有趣中帶著一點酸楚,在一步步的自然溫情中,在放水燈之時達到高潮。
而魔法阿媽最貼近人心的還有不只是親情的刻劃,那些民俗的背景設定也寫出了臺灣人的生活日常,加上文英阿姨的臺語配音,與部分的臺灣口音,讓人每次看都會想到與阿媽相處的時光。
魔法阿媽跨世代的魅力,在不同的年紀看都可以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從小孩看的詼諧劇情,到大人觸動人心的情感情懷,甚至是支撐整個故事的台灣文化背景設定,一步步地都讓魔法阿媽更值人心。也成爲了能代表臺灣,且是臺灣人心中的一部經典動畫之作。
圖/稻田電影
4K修復版的《魔法阿媽》結尾有彩蛋,不要錯過哦!
“《魔法阿媽2》於2年後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