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茶文化·中 Talking about Tea Culture-Part 2

上次於手搖飲帶各位先行認識茶的起源與幾個歷史發展,初步了解茶文化深植於我們的文化傳承、歷史發展、經貿交流、商業模式,以及日常生活等等。在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疑問,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演變與演化,古人喝的茶跟我們現在喝的茶是否又有甚麼不同呢?如果您也好奇的話不如就一起來看看接下來的介紹吧~

為何是烹雪煮茶,而不是烹雪泡茶

小時候是否有這樣一個疑問,在讀課文或是背成語時遇到過“烹雪煮茶”。為甚麼古人會用煮而不是用泡呢?這其中的緣由主要還是因為製茶工藝的不同而導致,也是飲茶在這一系列的時代變遷之下,經歷過唐、宋、明三代的發展後,才逐漸演變出唐煮、宋點、明泡三種飲茶方式。

  1. 唐煮:需先將茶餅經烤炙、碾碎、過篩,第一次煮沸加入鹽、蔥、薑、棗、薄荷、橘皮等適量調料,第二次煮沸用竹莢攪動,形成水渦後,將茶粉投入水渦中繼續攪動。飲用時趁熱喝下茶渣與茶湯,謂之「吃茶」。不過在中唐時因陸羽提倡不應加入過多調料影響茶湯的原味,因此唐人之後的飲茶主流多以加一點鹽調味即可。
  2. 宋點:需先將茶餅碾碎後,用沸水點茶,再用竹筅快速擊打,使茶粉與水充分混合,並產生大量白色的茶沫。現代日本抹茶的流程也是起源於此。
  3. 明泡:明代因製茶法與飲茶法的簡化,演變成如今不加任何調味的茶葉沖泡方式。其中也有朱元璋推廣的功勞與明人認為此飲法是「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的原因所在,並且這也更利於宣揚茶文化。

其實經歷這麼多朝代的演變,到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在許多地方找到前人的飲茶方式,比如唐煮是不是與客家人的擂茶相似,而宋點的延續則在日本成為主流。這其中不只是體現文化傳承,更是顯現出文化“交流”,而有了交流,對於經貿上的發展更是得以窺見其中一角。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